跳到主要内容

08

七 施罗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2鸯崛多罗波国,入于鸯崛多罗波国,名为阿波那村。3适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得闻:「实乃释迦族子,沙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鸯崛多罗波国,来至阿波那。而尊瞿昙,彼世尊是4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自通达作证,对含括诸天、恶魔、梵天、之一切世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等而教说。彼有初善、中善、后善而说有义、有文之法,说明完全遍净之梵行。其善名声四布。如得见如斯阿罗汉,堪称幸福。」

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诣近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致问候,交谈庆慰怀念之语后,坐于一面。世尊向坐于一面之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说法教示,鼓舞、激励、使之悦喜。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因世尊之说法教示,鼓舞、激励、使得悦喜,而白世尊言:「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受我之请食。」如斯言已,世尊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迦尼耶!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诸婆罗门,〔故施食婆罗门,更又供养我大比丘众,实汝之大负担,请止供养我等。」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再白世尊言;「尊瞿昙!纵令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虽信奉诸婆罗门,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受我之请食。」世尊再又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迦尼耶!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诸婆罗门。」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又三度白世尊言:「尊瞿昙!纵令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虽信奉诸婆罗门,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许受我之请食。」世尊闻已,默然而听许。

此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得知世尊之听许,即从座起,归己住院。归后,告诸友人、同僚、亲戚、缘者:「诸友人、同事、亲戚、缘者请听我言,我将招待沙门瞿昙与比丘众共明日之食。故请汝等帮助我。」「唯然、卿!」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友、同事、亲戚、缘者等答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说已,或掘灶、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瓮、或设座席,而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自行预备(圆堂)假屋(用帐幕围盖)。

105 尔时,有施罗婆罗门通晓三吠陀6,并通语汇、仪轨、音韵语源论、(阿闼婆吠陀)之类,及古传说为第五诸圣典之句与解说(文法),并熟达6 顺世论、大人相论,住于阿波那,向三百人之学童,教吠陀圣典。

尔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信奉施罗婆罗门。时,施罗婆罗门从三百人之学童,〔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各处作游步伸膝之行,近至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住处。施罗婆罗门见迦尼耶属诸结发苦行者,或掘灶、〔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瓮〕、或设座席、而迦尼耶则自行预备假屋。施罗婆罗门见已,问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卿迦尼耶!为子娶妇耶?为女嫁夫耶?现起大供养耶?又对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与军队共招待明日之食事耶?」「卿施罗7!我非为子娶妇、非为女嫁夫、又非对摩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与军队共招待明日之食事,但我现起大供养。即由释迦族出家之释子沙门瞿昙游行鸯崛多罗波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已达阿波那。而此尊者瞿昙,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名声善扬。我将请彼与比丘众俱明日之食。」「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罗!我言称佛。」「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罗!我言称佛。」

时施罗婆罗门思念:「此佛之声,尚为世间所难得。而我等圣典中述三十二大人相,具备三十二相之大人,唯此二而无其它:即若彼住家则为转轮圣王,作如法正义之王,征服四边诸国,使国土安定。具备七宝,彼有此等七宝,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及第七之主兵宝。又彼奋勇豪迈、击破敌军,有千人以上之子。彼之全境不用杖罚、不用刀剑,住于正义以法征服。然若彼由家出家而趣非家者,彼成阿罗汉、等正觉者,开现世间诸烦恼蔽。」

「卿迦尼耶!然此阿罗汉、等正觉者尊瞿昙,今住何处?」于是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伸右腕谓施罗婆罗门言:「卿施罗!此方一带有青树林,〔世尊等即住彼处〕。」时施罗婆罗门共三百学童,即赴世尊之处。于是施罗婆罗门告彼等学童:「汝等须分作小班静肃步入。盖彼等世尊难近如师子,可一人行之。而我与沙门瞿昙共谈时,汝等勿容置言其间。汝等应待我至谈论终止。」时,施罗婆罗门诣近世尊之住处。近后,与世尊共致问,交谈述怀庆慰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施罗婆罗门探望世尊身中有否三十二大人相。施罗婆罗门除世尊身中之二相,大致见三十二大人相。但所谓马阴藏相、广长舌相之二大人相,〔彼世尊是否有?〕 则起疑惑,即对佛不能信解信受。时世尊以作神变使施罗婆罗门得见马阴藏相;世尊更又出舌,以舌触抵两耳孔上下、触抵两鼻孔上下、更以舌蔽前额之一面。如此施罗婆罗门思念言:「沙门瞿昙完整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而无所缺。我虽不知彼是否为佛陀,然我曾闻诸年老耆宿婆罗门师,又更其师婆罗曾言:『阿罗汉等正觉之人,当被赞说及己身时,现自己之面目。』如是我应以偈赞叹。」如此施罗婆罗门于世尊前以偈赞叹曰:

五四八

    「世尊汝身体健全8     善生善辉我欲见9

    具黄金色精进者     牙齿亦复极洁白 (一)

五四九

    然而善生之人者     所有相好皆具现

    大人之相三十二     一切皆在汝身中 (二)

五五○

    澄净之眼善颜面     身大端正有光辉

    沙门众中无比伦     遍照大地如太阳 (三)

五五一

    汝现庄严成比丘     有如黄金之皮肤

    如斯最上之容色     汝为沙门更何为 (四)

五五二

    汝若在家作轮王     车兵称主服四方

    阎浮林中主宰者     汝为斯人当得值 (五)

五五三

    地方诸王剎帝利     亦应为汝隶属者

    瞿昙本是王中王     人类帝王统治者」 (六)

五五四

世尊曰:

    「施罗当知我是王10     实乃无上之法王

    依法转轮轮常转     不可反转大法轮」 (七)

五五五

施罗婆罗门曰:

    「汝是公称正觉者     瞿昙汝曾如斯说

    我是无上之法王     依法常转永无歇 (八)

五五六

    谁将果能继师后     卿之将军是弟子

    谁将继汝之运转     法轮随汝转不歇」 (九)

五五七

世尊曰:

    「施罗我转是此轮     乃是无上之法轮

    诸佛如来由此生     随我转者舍利弗 (一○)

五五八

    应明达者已明达11     应修习者已修习

    应舍断者已断舍     故汝应知我是佛 (一一)

五五九

    汝当对我无疑惑     汝婆罗门信解我

    屡屡见诸正觉者     但能见佛极难得 (一二)

五六○

    彼等正觉者于世     出现之时实甚难12

    婆罗门我是佛陀     烦恼箭之治愈者 (一三)

五六一

    我为最胜无比类     善能击破恶魔军

    一切之敌使降伏     处处欢喜无怖畏」 (一四)

五六二

〔施罗对三百弟子等言曰:〕

    「具眼者箭治愈者     大雄师子处林中

    说法如同师子吼     彼之所说善倾听 (一五)

五六三

    最胜尊师无比类     击破魔军方成佛

    人见有谁不信乐     贱族者亦信乐彼 (一六)

五六四

    欲从我者随我来     不愿我者可自去

    我近殊胜慧者前     于此佛教我出家 (一七)

五六五

    若开此等正觉教     若为尊师所望者

    我等亦于慧者前     立志精进愿出家 (一八)

五六六

    此等三百婆罗门     期求所愿同合掌

    世尊之前誓愿求     齐求师处行梵行」 (一九)

五六七

世尊曰:

    施罗梵行是善说     现见实时有乐果

    学者如能不放逸     就此出家不空过 (二○)

施罗婆罗门与徒众于世尊前出家受具足戒。时13,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于其夜过后,翌晨于自己住处,准备美味之软食硬食,以告世尊:「尊者瞿昙!备食已就,现至食时。」于是世尊晨早着衣,持钵、着僧伽梨衣,近至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住处。至后与比丘众共坐设席。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亲自奉侍,以美味之软食、硬食使世尊与比丘众满足饱食。如此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于世尊食讫由钵放手时,自就低座,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方之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以次偈随喜曰:

五六八

    「最上供养献供火14     最上圣偈娑毘底15

    王为人中最上者     大海诸水中最上 (二一)

五六九

    月为诸星最上者     太阳光辉最上者

    僧众最上实望福     最上之人应施者」 (二二)

如是世尊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以此等偈随喜后,起座离去。

时,尊者施罗与徒众远离独处、虔诚不放逸、自住精勤、不久即住于诸男子确实达于由家出家而趣非家之目的,得无上梵行之究竟(涅盘)于现世住于自知、作。证具足,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轮回苦界。」如斯施罗与徒众皆成阿罗汉之人。时,尊者施罗与徒众复俱诣世尊之住处。诣已,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以偈白世尊:

五七○

    「我等自今八日前16     归依尊师具眼者

    我等今已过七夜     尊师教中得调御 (二三)

五七一

    尊师是佛亦是师17     征胜魔者是牟尼

    尊师已断诸随眠     自已度己且度人 (二四)

五七二

    尊师善超于有依     尊师诸漏已破坏

    尊师师子无取着     舍断怖畏与恐怖 (二五)

五七三

    此等三百诸比丘     齐向世尊合掌立

    敬请雄者伸两足     示诸龙象礼师尊」 (二六)

施罗经竟

注1 本经其原形出自中部九二经,亦与PTS 本相重复,故予省略。因此在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亦予省略。与本经相似者,见增一阿含卷四六、四七(大正藏二、七九八以下),此与本经或有若干之类似情节,但大部分不同。

2 「鸯崛多罗波(Anguttarapa)即Anga-Uttrapa、Uttrapa是系指摩企河水(apa)之北(uttara)地方之意、鸯伽(anga)地方在摩企河之北方,故此云鸯伽地方。

3 以下至底本一○四页十六行止,与V.I,P.245f大体一致,双方或部分出入。

4 「阿罗汉」等,此为如来十号之一。有关如来十号,本书注释中亦有有略说,详细可参照Visuddhi–magga PP.198-212;Samantapasadika PP.112-125等。

5 「三吠陀」云云之语,乃形容博学多识婆罗门而用之佛典中之定型句。

6 顺世论(lokayata)为世俗之学问,按哲学之说法,指唯物论。注释中为诡辩论(Vitanda-sattha)。

7 「卿」(bho)之一字,在本藏经中由异本借来补用,底本无此语,盖「卿」之意为高贵官吏之称谓,与经中尊称他人不太符合。故在底本译文中概称为「汝」。

8 以下五、六、七偈至二十偈与Thag.VV.818-837之二十偈同。

9 「欲见」(carudassano)依注为「有美眼」之解释。

10 本偈被引用于Mil.P.183。

11 本偈被引用于Vm.P.201;VDA.P.84;MNDA.P.186。

12 「实」(Vo)在异本中亦用(Ve),Vo有时与Ve同用。可参照七六○偈。

13 「时」(atha),底本(attha)系误植。由底本一一一页下至第二行止,其原形系出自V.I.P.246。

14 次之二偈亦出于V.I,P.246。乃与五六八偈及五六九偈之前半偈相若,见中阿含一六一梵摩经(大正藏一、六八九c),杂阿含一一○经(大正藏二、三七b),别译;杂阿含五二经、二五九经(大正藏二、三九一b 四六五a 以下),增一阿含卷九(大正二、五八九b)、卷一八(六三七c)、卷二五(六八四a)、卷二六(六九四c)、卷三○(七一七a)、卷四○(七六八b)、卷四一(七七五b),频毘娑罗王诣佛供养经(大正藏二、八五六c),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大正藏三、六四七b、c、六四八a、b),五分律卷一(大正藏二二、二○),十诵律卷一四、卷二六(大正藏二三、一○○b、一八八c 以下一八九c以下、一九二b),佛本行集经卷三三、卷五五(大正藏三、八三五b、九○九a),中本起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六三b),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一一(大正藏二四、一五八b),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五(大正藏二四、三八○a)、鼻奈耶卷四(大正藏二四、八六七a以下)等。

15 「娑毘底」(Savitti)为婆罗门偈颂中最重要之偈,见Rig-Veda III,62,10。即由om tatSavitur varenyam,bhargo devasya dhimahi,dhiyo yo nah Pracodayat之三句二十四字而成。更可参照四五七偈之注。

16 以下四偈与Thag.VV.38-41相同。

17 次之二偈与五四五偈、五四六偈相同。

八 箭经1

五七四

    人命于此世2     无相不可知

    时短且惨悲     更与苦相应 (一)

五七五

    生者必有死     此无他方法

    生者至老死     生物之法性 (二)

五七六

    诸早熟果实3     有落地怖畏

    生人亦如是     常有死恐畏 (三)

五七七

    犹如于陶工4     作粘土器具

    最后皆于坏     人命亦如斯 (四)

五七八

    无论幼与长5     所有贤与愚

    皆为死左右     一切必至死 (五)

五七九

    为死战败离6     所有父与子

    亲类复戚族     他界难相救 (六)

五八○

    现见种种亲     相语诸亲人

    如牛引屠场     死魔强曳去 (七)

五八一

    如斯世间人     老死交相击

    贤者知世性     已知无忧虑 (八)

五八二

    生来而死去     此道汝岂知

    两端无正见     悲泣亦无益 (九)

五八三

    蒙昧害自己7     悲泣有何益

    若能赍己利     听慧者应为 (一○)

五八四

    悲泣与忧愁     无得心寂静

    但增生彼苦     彼身唯受害 (一一)

五八五

    自己害自己8     身瘦容颜褪

    死者不复苏     悲泣有何益 (一二)

五八六

    忧愁不舍断     愈益受其苦

    恸哭命终者     己成忧愁虏 (一三)

五八七

    人人随业行     为死所左右

    行他世界时     生类多战栗 (一四)

五八八

    思此为当然     生住异灭现

    异变有如斯     见此世间性 (一五)

五八九

    假如生百年     或生百以上

    彼遂别亲众     舍此世生命 (一六)

五九○

    往听罗汉法     命终见亡者

    彼我不共生     调伏悲泣心 (一七)

五九一

    犹如家燃火9     以水可消熄

    如斯有慧者     贤者善巧人

    如风吹兜罗     忧愁起速灭 (一八)

五九二

    为求自乐者     勿悲勿贪求

    自己可除忧     应拔烦恼箭 (一九)

五九三

    恼箭拔无余     心中得寂静

    超越诸忧愁     无忧寂灭者 (二○)

箭经竟

注1 依注释文所示,有一檀越优婆塞丧子,忧愁之余,七日间未曾摄食。世尊怜悯,赴彼之家,为说本经。

2 本偈可参照J.IV,P.113。

3 本偈亦出于J.IV,P.127;J.IV,P.28被引用于MND,P.121;Vm.P.231。又与本偈相若之经可参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六(大正藏二、六九○c),中本起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六○c),法句经卷下〈生死品〉(大正藏四、五七四a),法句譬喻经卷四(大正藏四、六一六a),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a)等。

4 本偈被引用于MND,P.121;Vm.P.231。又可参照D.II,P.120。与本偈相似者,可参见法句经卷上〈无常品〉(大正藏四、五五九a),法句譬喻经卷一(大正藏四、五七五c),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a、c),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b)等。

5 本偈被引用于MND.P.121又可参照D.II,P.120;J.IV,P.127。

6 以下五八一偈前半至二偈半被引用于MND.P.121。

7 本偈亦出于J.IV,P.127。

8 本偈亦出于J.IV,P.127。

9 本偈亦出于J.IV,P.127。